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半年破2万亿
中国财政收入告别高增长时代,个位数增速成为新常态?
14日,财政部公布了今年6月财政收支情况,不少专家作出如上判断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2014年上半年,全国财政收入74638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8.8%。这是继去年上半年来,财政收入同比增速第二次降到个位数。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同比增速仅为7.5%。在财政收入增速乏力,地方财力吃紧的压力下,上半年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创同期历史纪录,突破2万亿元,达21129亿元,同比增长26.3%。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对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表示,个位数增速,是否成为“新常态”,还不好说。
胡怡建分析称,近两年财政收入上半年增速为个位数比较正常,因为以前增速很高。自2012年以来,财政收入增速开始显著下降。因为经济下滑过程中,个位数增速比较常见,但一旦经济企稳,财政收入维持10%以上的增速可能性比较大,但不一定达到此前17%以上的增速。
主体税种收入下滑
“经济形势好的时候,企业自觉来申报缴税,现在要催缴,很多企业会要求‘缓一缓’。”李某告诉本报记者,整个2014上半年,他的工作氛围就是压力。“时时刻刻在提醒,大会小会,不断提到的就是完成税收增长的指标。”
李某是浙江省某地级市地税局的一位工作人员。他所在的地税局还专门进行了土地增值税清算的专项整治工作,“边边角角总会再搜罗一些税款出来。”他形容,真的感觉到是 “勒紧裤腰带”在过日子。李某对本报记者称:“到缴税日期之前,我们都要打电话给房地产公司的财务人员,问他们房子卖得怎么样。”和国内大多数地区一样,该市的财政收入50%左右依赖房地产行业,而最近一年来,伴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几近崩溃,当地的财政收入也倍感压力。
北方某县级地税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何某也有类似感触。“据我了解,有些县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发不出工资来了。”何某告诉本报记者。地方财政收入吃紧,房地产市场本身不景气是一个重要原因,而它也波及了实体经济。
以何某所在的县为例,木材加工制造业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一项产业,年产值在百亿左右。但在上个月的调研中,何某发现,有相当一部分木材加工企业已经“关门歇业”。
他向本报记者解释说,一方面5、6、7月正是大的外向型企业的生产淡季,而对于更多数的以内销为主的中小企业,则是因为受到房地产市场的波及。
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上半年,主体税种增值税约1.5万亿元,在扣除营改增转移收入因素后,只同比增长1.4%,创近五年新低。
胡怡建分析,增值税创新低除了与煤炭、钢材等行业不景气相关,也与营业税改增值税前期以减税为主有关。今年2月份国税总局发布的数据称,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去年共计减税1402亿元。
除了增值税外,消费税、企业所得税、进口货物增值税等同比增速均为个位数。受此影响,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.2%,未完成预算增幅(7%)。而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(本级)40311亿元,同比增长11.1%,增速创五年新低。地方政府依赖的房地产相关税收也很不景气。上半年房地产营业税为3041亿元,同比增长6.6%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税一季度同比增长10.3%,但二季度下滑至3.1%。而房地产企业税也有类似情况,这让地方财力捉襟见肘。
卖地增收
在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乏力、支出压力不减情形下,地方政府本能再度回到卖地增收路径上。
上半年,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25968亿元,同比增长23.3%。其中,备受关注的包括土地出让金在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21129亿元,同比增长26.3%(6月份回落至增长7.3%)。
胡怡建告诉本报记者,一方面,财政收入乏力,预算内收入减少,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外的卖地收入来弥补,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。但另一方面,地方政府能卖2万亿元的土地,也说明还是有人愿意买这些地。
“大家一边看空房地产行业,但卖地交易活跃,这意味着短期内的房地产行业不景气,但从长期看,投资者认为这个行业也不会糟糕,能有合理的回报。”
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在2011年达到3.1万亿元顶峰,2012年降至2.7万亿元,但2013年再猛增1.2万亿元至3.9万亿元。